- 王慧娟;卢颖浩;黄梦莹;李建义;邢艺兰;
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投身研究生联合培养,旨在通过多元协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校专业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水平,进而更高效地服务社会。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开展实地调研,深入联合培养各方主体收集一手资料;借助案例分析法,深度剖析培养案例,系统剖析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提出明确统一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等针对性解决方案,能够切实提升培养质量,增强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有力推动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
2025年03期 v.35;No.16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郝增亮;赵浩然;韩伟娜;陈丽缓;
新时代国家高校教育理念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然而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实践操作相对薄弱,导致学生难以将创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创业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从师资力量提升,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实验平台及专业双创融合课程建设等方面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创新实验室团队仿生扑翼机和无人机创新实践案例建设为例,从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等角度考虑,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索了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措施。
2025年03期 v.35;No.160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尊月;杨柳青;王艳杰;张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至关重要。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构建了具备专业的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本文以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劳动教育培养为例,介绍具有焊接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包括线上线下课程相融合,理论与专业特色实践课结合,校企合作等,并指出课程中涉及到的思政元素,例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等。
2025年03期 v.35;No.160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萌;郝静波;杨洋;任晓龙;翟君;
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思政教育与能力培养。本文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为例,以《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为基础,进行了思政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此次实践发现,教学不仅要立足课本,挖掘思政元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结合点;而且需要面向学生,采用以赛促学、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进行多方位锻炼,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思政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语言知识、长强国能力、成建设人才。
2025年03期 v.35;No.160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霄;王慧青;
作为国家战略,“三进”教学是当前全国高校外语类专业建设及公共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可称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系统观强调事物间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开放性和动态性。本文在系统观视域下,建构“三进”教学工作推进“七位一体”协同机制,探究“三进”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知识体系、素材体系、教学团队和学术研究等七要素在推动“三进”工作中的联动效应和协同效应,助推“三进”工作“全专业、全学段”覆盖的有效落地。
2025年03期 v.35;No.16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宛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实际教学中却常暴露出低端供给、单一供给和无效供给等问题。结合现阶段高校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为例,探讨教师角度的“供给侧”教学改革,并构建了以两个主体、三个环节和五大目标的有机结合为主要内容的“2+3+5”教学模式,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25年03期 v.35;No.160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志卿;薛晓飞;
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融合路径,构建区域协同、资源共享的智慧化资助模式。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优化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个性化帮扶等机制,同时整合三地教育资源,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生态。
2025年03期 v.35;No.160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